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西嶼燈塔:-)



西嶼燈塔又稱外垵燈塔,別名漁翁島燈塔,位於西嶼西南端之山頂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是澎湖的第一座燈塔,也是澎湖本島唯一的一座燈塔,為國家二級古蹟清朝時期,有很多的船隻在臺灣、澎湖及廈門間來來往往,但是,冬天的澎湖季風強勁,風浪洶湧而且澎湖海域暗礁多,潮流急,因此海難頻傳,故而興建燈塔。


漁翁島舊稱「西瀛」,16世紀荷蘭人改稱「漁翁之島」,與澎湖本島及白沙島鼎足而立。位於澎湖群島西嶼鄉外垵村漁翁島西南端的高地。燈塔立於­花崗岩基台上,塔身為圓形鐵造結構,外表漆成白色,是全台灣創建最早的洋式燈塔。燈塔入口處三角形門楣上,留有凸鑄英文題字是燈塔設計人的署名。燈塔旁的洋樓以石塊砌築,­有濃厚的歐式建築風格。由於建置年代久遠,在台灣燈塔歷史中甚具意義。



原為1778年由澎湖通判與台灣知府合建,1824年起這170年內多次整修方呈現現在白漆圓鐵柱狀的模樣。庭院內有三塊保存完整的石碑,分別是1778年所立的《興建西嶼塔燈碑記》、1779年的《建修西嶼塔燈落成碑記》,以及1828年《西嶼塔燈碑記》。 西嶼燈塔可以說是台灣地區最早的洋式燈塔,散步西嶼燈塔園區,西式洋樓、雪白的咾咕石圍牆都足以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希臘風或者說是普羅旺斯的味道。園區內比較特別的有燈塔文物陳列館,另外則是三尊霧砲跟煙墩,霧笛則是海面能見度極差的時候能夠用來警告船隻。
漁翁島燈塔不僅僅是霧砲、塔樓由英國跟德國分別製造,就連以前燈塔守塔員都是由外籍人士擔任,目前燈塔西側圍牆外就保有一位外籍守塔員的墳塚。
西嶼燈塔南邊的海域乃澎湖傳統海流湍急的海域,澎湖俗諺「一吼門二西流」中的西流就是指這個海域,此海域又是西嶼漁船前往南方漁場必經的水道,百年前燈塔旁還有天后宮小廟跟公館提供船夫上岸休息,可見當年西嶼燈塔的重要性與功能之強大。

漁翁島和西嶼這兩個地名替代性關係的典故:跨海大橋未通前的時代,西嶼和馬公之間交通不便,彼此甚少互動,西嶼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住在馬公地區的人對西嶼的認識十分有限,只知道這個島上的人個個都是捕魚高手,夜晚時總是看見西嶼海面布滿作業的漁火,於是馬公地區的先民就將這座島嶼取名為漁翁島。現今跨海大橋進入西嶼後之右側矗立一座老漁翁的青銅雕像,可見一斑。
資料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